close
從到英國以來  我一直都想要認真的寫一些具有深度的文化觀察
反應身處於學術領域與日常生活交互作用下的深度
這明顯的是一段廢話 以及謊話

事實是 我發現 我用的中文越來越不具有深度
想要用英文形容的情況 越來越多
想要更具體的描述感覺 感情 尤其是在討論電影的時候 往往詞窮
仍然在 "我想要表達我的個性" 這樣的階段掙扎

this is the matter of now or never
如果 現在不讀英文影評 以後 更不會去翻
現在不好好認識單字 以後沒有更好的機會

看著我身邊的人 越來越能夠體驗 自己的渺小 (比喻法)
歐洲人 往往能夠對自己的國家 國際情勢  侃侃而談
印度人 對於業界 尤其是business的發展 相當update
的確 在這樣的情況下  多多少少 我也能討論一些跟台灣有關的issue
但是我更驚訝 其他人 對於台灣的了解
不知道是要說 政府的PR作的好  還是這些人對於國際的敏銳度高
至於亞洲人 我覺得我們 不是成績最好的一群 但是往往是花最多時間在作業上的人
換句話說 相對而言 they think we dont have social life

我開始體會 所謂的收穫  學術上 或是 生活上
開學第三週  他們已經要我準備論文的題目了
老天  還有四樣作業 跟 每週一次的present等著我
目前的我 只能想到IMS加上film distribution 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措辭
要找時間好好看書了

最近的我 似乎進入沒自信以及 觀察力也下降的階段
應該說  以前那種  心虛虛的感覺又回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sie艾爾西 的頭像
    elsie艾爾西

    aug 21 in post adolescence

    elsie艾爾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