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我好討厭看書 不懂為甚麼有人可以看得下去 比桌子還厚的書
長大 我也沒有很喜歡看書 但是 卻漸漸體會到 看書的時後 自己掌控著自己的節奏
那種陷入的感覺
影像是在我的腦子裡流動 配樂在我的步伐裡
終於 我可以寫下 最近看得三本書的心得
死後的40種可能 (Sum:40 tales about the afterlives), 過於喧囂的孤獨 (Příliš hlučná samota), 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
這三本書不知怎麼的巧合 被一件尋常的事件串起: 死亡
第一本書在生命中已知不可改變的事實裡嘗試不同的想像 地獄 天堂 死亡 甚至 神的面貌
每種可能都對應著人活著時的執著 生活 以及 不解
原來 到死了之後 我們還是跳不開 問題並沒有在死亡降臨之後 獲得解決
我特別喜歡裡面一個故事 講到其實有一天 每個人都會知道自己的死期 讓他們有機會道別 規劃人生
一開始很好 大家都覺得棒極了 但漸漸 人們覺得 充滿不定性死期 才能讓他們更珍惜 把握眼前
第二本書 我好喜歡 喜歡到我覺得 他是一部我會喜歡的電影
那會是一部用大提琴配樂的電影 一定要在捷克 東歐獨有的冷空氣 窒熱 以及深刻的皺紋
這本書就是一部電影 一邊讀 一邊看到書中的影像
如果可以 我想要先喝上一杯 absinthe 再開始閱讀這個故事
我的眼裡 主角是一個藝術家 真正實踐與生命對話 環境互動的人
多希望 我也有這樣的能力 一邊看 一邊羨慕著
我好喜歡好喜歡 這本書的結局 浪漫的結局 一個浪漫的故事
最後的阿拉斯加之死 一直讓我不斷問自己
任性的生活 一個人可以任性的活著
一個人在發現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之後 有勇氣拋下一切 追求所謂的真理嗎
認知的正確 道德的正確 行為的正確 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我也有一個阿拉斯加的夢 何時 我會(再度)提起勇氣去實踐
而我 又能如何不顧一切去實現
由於故事的結果領向了死亡 這件事的本身就成了不可取的代表
如果當時成功了 是不是又成了不一樣的風景
跟結局比起來 過程 難道不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