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在隔了幾個星期之後看完了 賽德克巴萊下集
因為這部片 以及他的熱潮 我去調查了什麼是霧社事件
我相信在這之前 我就跟大部份在這座島上的人一樣 對它僅止於一個名詞的認識
其實 我只是剛好住在這的居民 理所當然 它成為我的家 總覺得它一直在那 是一種不存在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 我是開心 有人終於拍了這樣的電影
或許不是故事以及電影的本身 而是創作的過程 凝聚了居民的意識
我覺得 這是整個劇組最功德無量的地方
在上下兩集的空檔中 不只這部片的宣傳沒有停過
褒 貶 真新聞 假新聞 炒新聞 沒有每天 也是隔天會見報
雖然通常在看電影之前 我都不去讀影評相關文章 但這次實在是 鋪天蓋地的來 躲也躲不完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某人評論賽德克巴萊不易行銷到台灣以外市場 因為太過於偏重歷史敘述 之類的原因
於是 我一邊看便一邊思考 觀察這個主題
歷史事件為基礎的創作有趣的地方在於 大家都知道它的結局 也許還有它的開始 可是這中間的過程 就不一定
一開始 我所期待的 是對於這過程的描述 導演編劇的詮釋 即使有史料也總是有加料的空間
電影就是在說故事 (題外話 其實行銷也是) 當然它可以是歷史"故事"
以結構上來說 我的感覺 在下半部 似乎礙於 重現歷史這個主軸上 變的有些像是 不得不交代的流水帳
有好大一個部份 我一直覺得 怎麼又再打 還在打
我覺得如果導演可以捨得 把上下集 剪成三小時左右的一集 也許會好一些 由其是對於每個人物掙扎的著墨 能夠更連貫 強度也能增加
大概這是因為我們(台灣)從來沒有拍過所謂的 史詩片吧 呵 所以也沒有benchmark
回到賣不出去的主題上 我覺得 偏重歷史元素 不會是 滯銷的原因
試想 我們真正了解的人文史地有多少? 可是 好萊塢沒讓這樣的藩籬擋在錢跟他之間
這是好萊塢 做為商人 跟 藝術家 高深的地方 也是我覺得 賽德克巴萊 缺乏的地方
如果製片一開始就有更明確的行銷計畫 適時把市場的偏好回饋給導演 也許賽德克巴萊可以走得更遠 定位也更清晰
如果導演可以不用忙著籌資 可以多一點精神在琢磨他的場面調度 也許他會再仔細思量 是不是真的要把錢花在 1)莫那家爆炸眾人從火焰衝出的幻覺 2)賽德克巴哼著歌走過彩虹橋
尤其是後者 我真的不喜歡沒有觀眾可以自已詮釋空間的感覺
如果觀眾可以再多一些想像力 那麼也許 該片顧問郭明正 不需要先是掙扎 後再出書告訴大家 電影只是根據歷史"改編"而成
戲劇 需要對抗的張力 可是觀眾不應該帶著把人物 好壞正邪對號入座的心態觀影
除了外在的對抗之外 更多的是每個人物角色跟自己的戰鬥 我想這才是 電影無論主題 能夠跨過文化 語言 地裡差異的主要原因
聽起來我不喜歡這部片嗎 不是的 也許是一窩蜂的行為 讓我反感 又對他有期待
畢竟 我一直都很喜歡 "本土" 創作 還有原住民的文化
外省人 本省人 客家人 還是ABC 不過是先後順序的差別
台灣人 我們 真的了解 台灣嗎? 我們真的 體驗過 台灣嗎?
有個外國朋友跟我說 每次我問你們台灣人 關於台灣的事情 你們總喜歡回答 我們不像中國人怎樣怎樣 我們不像日本人怎樣怎樣 可是卻說不出台灣是怎樣
對啊 到底是 怎樣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