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進行部落格的部分 我覺得好對不起他

不能說空白的這段日子沒有任何感受 但的確是越來越少

形容這段時間 我像是行屍走肉 也不是特別過份的說法

遇見了一些事 產生了一些想法 但是這些想法 總是不能靜靜的 慢慢的 跟以前一樣 跟他們對話

這些期間困擾我最大的問題 莫過於 三十而立 

(((但是我要強調 下筆的此時此刻 我仍然是28歲!)))


渡過了作家口中的 青澀歲月

經過了自認為最美好的時光  early 20s

穿越了音樂家傳奇的27 club

here i am, trying to look ahead

就快要30歲 立志 立業 立家 或是只能立正站好 立即消失

i dont know 

但是我 (不知道是那一個我) 告訴我 該去找出答案來

否則 我只會繼續煩惱下去 有沒有答案 我不知道 但是這樣的旅程 似乎是 勢在必行


最近很喜歡一首歌 arcade fire, my body is a cage

破題是這樣的 

"my body is a cage that keeps me from dancing with the one i love but my mind holds the key"

它給了我莫名的信心 對於 尋找 這件事情


一陣子以前 我寫信跟一個朋友說

我覺得 要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 就是要先讓自己完全的迷失

沒有錯過 怎麼知道 "對" 是什麼樣的感覺

一如在工作上 從好多錯的感覺裡 體會到 對的美好

以一個少數的身份掙扎 但是到現在 漸漸開始覺得 要被同化了 成長停滯了


我想要出走 我在計畫出走 

也許之後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也許我不能 也許...i will overcome the issue. it wont be an issue for me anymore



 

elsie艾爾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760.JPG  

終於在隔了幾個星期之後看完了 賽德克巴萊下集

因為這部片 以及他的熱潮 我去調查了什麼是霧社事件 

我相信在這之前 我就跟大部份在這座島上的人一樣 對它僅止於一個名詞的認識

其實 我只是剛好住在這的居民 理所當然 它成為我的家 總覺得它一直在那 是一種不存在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 我是開心 有人終於拍了這樣的電影 

或許不是故事以及電影的本身 而是創作的過程 凝聚了居民的意識 

我覺得 這是整個劇組最功德無量的地方 


在上下兩集的空檔中 不只這部片的宣傳沒有停過 

褒 貶 真新聞 假新聞 炒新聞 沒有每天 也是隔天會見報 

雖然通常在看電影之前 我都不去讀影評相關文章 但這次實在是 鋪天蓋地的來 躲也躲不完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某人評論賽德克巴萊不易行銷到台灣以外市場 因為太過於偏重歷史敘述 之類的原因

於是 我一邊看便一邊思考 觀察這個主題 

歷史事件為基礎的創作有趣的地方在於 大家都知道它的結局 也許還有它的開始 可是這中間的過程 就不一定

一開始 我所期待的 是對於這過程的描述 導演編劇的詮釋 即使有史料也總是有加料的空間

電影就是在說故事 (題外話 其實行銷也是) 當然它可以是歷史"故事"

以結構上來說 我的感覺 在下半部 似乎礙於 重現歷史這個主軸上 變的有些像是 不得不交代的流水帳

有好大一個部份 我一直覺得 怎麼又再打 還在打 

我覺得如果導演可以捨得 把上下集 剪成三小時左右的一集 也許會好一些 由其是對於每個人物掙扎的著墨 能夠更連貫 強度也能增加

大概這是因為我們(台灣)從來沒有拍過所謂的 史詩片吧 呵 所以也沒有benchmark 


回到賣不出去的主題上 我覺得 偏重歷史元素 不會是 滯銷的原因

試想 我們真正了解的人文史地有多少? 可是 好萊塢沒讓這樣的藩籬擋在錢跟他之間

這是好萊塢 做為商人 跟 藝術家 高深的地方 也是我覺得 賽德克巴萊 缺乏的地方


如果製片一開始就有更明確的行銷計畫 適時把市場的偏好回饋給導演 也許賽德克巴萊可以走得更遠 定位也更清晰

如果導演可以不用忙著籌資 可以多一點精神在琢磨他的場面調度 也許他會再仔細思量 是不是真的要把錢花在 1)莫那家爆炸眾人從火焰衝出的幻覺 2)賽德克巴哼著歌走過彩虹橋

尤其是後者 我真的不喜歡沒有觀眾可以自已詮釋空間的感覺 

如果觀眾可以再多一些想像力 那麼也許 該片顧問郭明正 不需要先是掙扎 後再出書告訴大家 電影只是根據歷史"改編"而成 

戲劇 需要對抗的張力 可是觀眾不應該帶著把人物 好壞正邪對號入座的心態觀影

除了外在的對抗之外 更多的是每個人物角色跟自己的戰鬥 我想這才是 電影無論主題 能夠跨過文化 語言 地裡差異的主要原因


聽起來我不喜歡這部片嗎 不是的 也許是一窩蜂的行為 讓我反感 又對他有期待

畢竟 我一直都很喜歡 "本土" 創作 還有原住民的文化

外省人 本省人 客家人 還是ABC  不過是先後順序的差別 

台灣人 我們 真的了解 台灣嗎? 我們真的 體驗過 台灣嗎?

有個外國朋友跟我說 每次我問你們台灣人 關於台灣的事情 你們總喜歡回答 我們不像中國人怎樣怎樣 我們不像日本人怎樣怎樣 可是卻說不出台灣是怎樣

對啊 到底是 怎樣怎樣呢 


elsie艾爾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jpeg  

在投入故事的同時 卻忘了 這只是"故事"

這是我看完電影 試著沈澱後的心得

他不是我最喜歡的導演 這也不是我最有興趣的主題 不過我帶著一種必然的決心去看這部片

我覺得 這是一件在台灣的歷史 一件我必須要了解的歷史 抱著學習的心態

所以 我拉著我的家人一起去看了賽德克巴萊 上集


前三分之一 我真的很投入 很慚愧 很投入 這就是霧社事件 在歷史課本被三言兩語帶過去的地方

除了霧社事件四個字 其實我甚麼都不知道

後來我開始有點出神 因為人物有些多 搞得有點混亂 但是偶爾插入的笑點 把平坦的情緒 稍微提振一些

所謂的“史詩“場面 我倒是沒有覺得特別興奮 整體而言的美術設計 場景設計不突兀 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好像是在參觀活生生的博物館 聽到的歌謠 看到的服裝 生活起居等 

我真的認為日據時代的賽德克人 過著就是這樣的生活吧

打獵 出草 看起來很血淋淋 不過那就是原始生活的方式

這樣的原始 在他們與花鳥樹木的相處中也可看見 不一定總是強奪豪取 也會是傾聽與共生

把大樹變成柱子 蓋成屋子 那動物要住哪 我們的獵場 又在哪


電影的宣傳打著野蠻與文明對立的主題

但我覺得 這並不是衝突的重點 雖然他聽起來像是

莫那魯道 看到族人被欺負 獵場在消失 生活習慣被迫改變 

以致於年輕人不能再繼續榮耀他的家族 無法在過了彩虹橋的時後 被祖先接受

換言之 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威脅 所以他決定反抗

他不是甚麼愛國者 抗日英雄 他只是完成頭目的使命 保護他們族人

只是今天擋住他生路的 是日本人

看著一具一具的屍體 我忍不住腦子裡浮現 gentle kill 這個字

殺人不見血的文化殖民 一點一點蠶食鯨吞我們認知與知覺

這是文明 或是 野蠻


我竊以為 導演編劇在創作的時後 重點 是在這個事件 而不是個人

不然為甚麼不叫 莫那魯道 而是 賽德克巴萊

但是這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劃分 每一個觀眾 眼中都看到不一樣的故事 我相信

這也許是最難掌握的比重之一 


接著是電影的宣傳行銷方式 其實我不甚喜歡其中一點

苦情牌

其實很多台灣電影 都愛來這招

是的 我們都知道台灣的創作環境很困難 即使是不看電影的觀眾 都可以說出來

但是 有必要一直加強嗎?

你不希望去欣賞你的作品的時後 抱持同情你的心態吧

就像救災 一開始總是有大筆資金湧入 但過了十年 還是有人在掙扎

我們也都知道電影工作者有很強烈的夢想 但...難道其他的老百姓沒有嗎

熱血 夢想 的主題 也許永遠都會暢銷 但是我(們) 希望有些變化

硬是要將一些五分特別的事情 講成十分 讓我很不舒服 為甚麼不能關注另外五分呢


這部片對我正面的影響 應該算是 讓我想要去爬奇萊山看看 以及 思考如果是我要怎樣賣這部電影

兩者 都待續


  


elsie艾爾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有些令我驚訝的x men: first class 我在左手手腕上 劃上一個X 

可是 我沒有變異 我不是x men wanna be 

沒有超能力 我卻失去了兩種能力 最近我深深的體會到

說實話 與 專心聆聽


不是說謊 而是 無法真正的表達自己的心意 想法 情緒

其實有50分不喜歡 不過只說了50分喜歡的那部份

明明連自己都無法認同的事 只因為其他人都沒有異意 就打馬虎眼過去了

很生氣的時後 我應該要發飆的 卻只有冷淡的結束對話 還是想做個禮貌的人

於是 所有不開心的 通通留下 每天我都接近自怨自艾的想 

為甚麼 這些人不能夠多為別人著想 

在不為難自己的前題下 在基本禮貌的前題下 在生活常識的前題下


於是這種自我無法獲得滿足的狀態轉化為 自我中心

連我自己都察覺到 我越來越容易打斷他人的談話

讓話題又扯回自己身上 

稍稍的不順心如意 就開始抱怨 我只想要別人聽我說 因為我有理!

充耳不聞 視若無睹 與我無關之事


這個時候 我就希望我的超能力是吃不胖

因為 我又想拿起一塊巧克力 朝著 我偏執的機車王形象走去

掌控不了的外部世界 我能主導的... 食物 可能是少數的選項之一



elsie艾爾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 PR seminar  

近期 我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了年紀比我小的人 在工作上

有的是剛開始工作 有的還是學生 從他們的身上 我發現 自己的成長

 

也許是我開始工作以來一直都是職場領域裡年紀小的族群

再加上又不喜歡強出頭的個性 我其實滿自在對於 敬佩 仰望 崇拜 我的同事

大概是我的迷妹個性的影響 這樣的關係 反而讓我安心

but not saying that i am ALWAYS polite to ALL of them

這或多或少都造就了我缺少自我評量的能力

 

暫且稱他們為小朋友好了

但是這群小朋友 讓我發現了 原來我跟他們不一樣!

我一直以為工作以來 我並沒有更懂得人情事故 只是看到了更多現實的嘴臉

當我脫口而出自己的判斷時 我竟然有點驚訝 原來我以為自己缺乏的sense 其實用另一種形式存在

過去被我嗤之以鼻的社會規範 我也用這樣的標準 檢視他們 

原來... ... ...

我無法拒絕長大的 因為他就是這樣發生了

 

不過 我真的想要好好嘉奬一下這些小朋友

雖然我不後悔在他們那個年紀時 我所揮霍的時光 (因為青春就是要揮霍啊 老了還剩下甚麼)

他們對於未來的積極度 以及 實踐力 是當時的我所沒有的 

即使是現在 如果不是被工作硬逼著 我也不見得去做

所以 這些小朋友 固然是白目 不知輕重 吊二郎鐺 一付軟啪啪 讓你覺得他連常識都沒有的樣子

記得 他們還是學生 他們值得被"前輩"提點一二 能接受多少 就是個人造化了 

 

我也想要跟這些小朋友說 倚老賣老的老傢伙就是會不斷出現的

不過有些老傢伙 真的會說出某些對你很受用的話  要不要收 要收多少 就靠你的判斷力了

某國立名校不是念假的! 

念私立大學的我在30歲前都可以覺悟了 我有信心 你們一定可以的!

 

elsie艾爾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